隨著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完成,在農業的扶持力度可以說較之以前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雖然說在十幾年的一號文件中,三農問題都是主要話題,但是受制于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富余,農業機械化在很多人口非常稠密的地區可以說是推進得一直比較緩慢了,但是這一境況在新世紀中國進入WTO,融入進世界工廠中的一環之后有了非常大的轉變,中國也在此中獲得了大量的資金來支持農業機械化的推進進程。
資金不足的問題在高速增長的今天可以說是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是人才的問題可以說還是迫在眉睫,古語說得好,天時不如地利,地利又不如人和,缺乏相關專業人才,目前農機化科技人才相對較少,科技力量相對薄弱,相關技術人才缺乏,相關技術人才的教育培訓程度較低,影響了農機化教育的進程。
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很多基層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存在相對薄弱的部分,大多數基層缺乏獨立的機構,工作人員的職責不明確,相關部門也不清楚,這些都極大地制約了農業的發展。從另一方面講,廣闊的農村地區還是缺乏一定的人才吸納能力,而這又是基層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的另一個表現罷了。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何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呢?城市的職位逐漸飽和,甚至發生了內卷,吸引人才參與農業活動,不僅減輕了住房等多種城市生活的負擔,對于農村地區來說,也是注入了新鮮血液,在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移風易俗方面都會帶來新風尚!